笔墨不随时代随心
笔墨与时代关系如何?随不随时代?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笔墨有宏观笔墨与微观笔墨之分。宏观笔墨,是笔墨在一个时代的总和,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笔墨形态,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笔墨形态各不相同。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时代经济不同,人的思想不同,文化不同,笔墨随之不同,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但微观笔墨就不同了,微观的,即个别的。个别的笔墨并不随时代,而是随个性。画家本人的具体情况,修养、性格都影响着笔墨。
石涛那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指的是微观笔墨,还是宏观笔墨?查其出处是题画文,全文观之,石涛说的是,不同朝代之笔墨各不相同,“犹诗文风气所转”。可是数十年来,引用这句话的人歪曲了石涛的原意,套入了微观(个体)之笔墨。某些理论家将其用来批判中国画家笔墨守旧,画家则用来说明自己的作品紧跟时代,很进步。究其实,微观(个体)之笔墨并不随时代,而是随创作者的主体情性。石涛曰:“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并不是指“随时代”。说具体点,石涛曰:“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可见腕不受时代。
从现实上看,石涛的笔墨,八大山人的笔墨都没有随时代。他们是明遗民,与清朝隔隔不入,反映在笔墨上是反时代,并非随时代。清朝画坛是“四王”笔墨占据的时代,石涛并没有随之。“文革”后期,画家画花卉只能画红梅,画山水只能画井冈山,但一些画家仍遵循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画自己眼中的花卉、山水,若都随潮流的话,就不可能产生石壶、黄秋园等大师了。
黄宾虹更是一位不随时代的笔墨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是中西艺术对立、西风东渐的时代。从“五四”前后发端的“美术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美术成为美术主流,至50年代西洋画压倒中国画,山水画遭到灭顶之灾,黄宾虹从未动摇,一直深入研究历代山水画的传统技法。1943年,先生78岁时,撰《八十自叙》中云:“近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绝应酬,惟于旧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在90岁时已出版《画谈》、《画史》、《轶闻》等中国画方面的论著40余册。1950年,先生在浙江省人代会上说:“中国千百年来之绘画,虽未尽善尽美,取长补短,可于后来创造突出前人,非可放弃原有而别寻蹊径。”可见,黄宾虹不但不随时代,而且超越时代。对于自己创造的艺术,他预感到须三五十年后才被人理解,而今他逝世49年了,弘扬黄宾虹的活动才出现高潮。黄宾虹的超越时代表现在他实现了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型,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带路人。中国画走向现代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胆识,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师法自然,三是借鉴创新,这三方面黄宾虹都有可供后人学习的成功经验。观赏黄宾虹的作品,可以见到熔传统于一炉,可以领略到我国河山的自然美,又可以发现大师吸收油画、水彩的某些技法,这与某些照搬西画技法的中国画家大不相同。
中国画坛,今天是新潮滚滚的时代,中国画家千万不要随时代,一随时代便动摇不定,一随时代便不能走中国画正道。“正本清源”,中国画家应当走在中华民族的大道上,黄宾虹是我们的带路人。
人个风格是在时代风格中体现的。时代风格强,个人风格才强。没有时代风格的个人风格是不成熟的风格。有的人画古典画,一看便知是学某朝某代画家,不是自己的心中感受,当然无风格可言。作画重要的是思想感情。和大利到西部采风,站在广阔的原野上,产生强烈感情,有表现眼下风光的冲动,他说他那时考虑的就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本不存在什么皴法。试想,若先想到用某朝某人的皴法还能表达当时的情怀吗?当然不可能。
对于风格的界定是有多样的,清朝黄钺著有《二十四画品》,“专言林壑理趣”,二十四品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勤、隽爽、空灵、韶秀。其实林壑理趣何止这二十四种。画之风格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也多得很。
个人风格必须在提高中完善,因而是多变的,只是其画家的本性因素不会变。风格尚未成熟的画家,时时在探索新思路、新技法,风格时时在变化,有的较传统,有的较新潮;有的较写意,有的较写实,这是常有的。
高尚的风格需要长期培养,年轻人自己应有明确的方向,不能漫无目的埋头作画,多画不如多思。要寻找一套独特的表现手法,画心中之感受,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风格会逐步明朗、逐步强化,直至成熟。在强化自己风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排它性,坚持独特个性,越有个性,风格就越鲜明。但风格过早定型不是好事,新的吸收不了,就难于提高。中国画多是大器晚成。
培养个人风格需要各方面的营养,在支配时间上,读书写字时间应多于作品画时间,能文才能画,读书不多就会营养不良,画风形成的整个过程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要经历三个境界:首先是“独上高楼”,接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才见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便是画家培养出的自己的成熟风格。不“独上”、不“终不悔”,就不可能寻得“那人”。
一般我们看到的古人的字画多温和悦目,今人的作品多火爆刺目,一静一燥,相当明显。这其中纸本老化是次要原因,主要是作者心情不平静。当今经济浪潮滚滚,物欲横流,不少画家被卷入商品经济大潮,一味为钱而创作,没有时间静心学习,不注重提高修养,完善风格,而是急功近利,凭空设计图式,或利用特技产生特殊效果,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并不是风格。凭空设计的“风格”只是一个外壳,缺少内涵。这样的“风格”形成之时便是艺术生命死亡之日。我建议这些人放下“时髦”的“风格”,走中国画之正道,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修养上,只有这样才会使自我风格逐步形成,并在不断强化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