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雕塑(西藏雕塑艺术)

 西藏的雕塑艺术始于7世纪,17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西藏雕塑题材包括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花纹图案等。各大寺院都有铜铸雕塑、石塑、木雕、油塑等大小不一的塑像,人物塑像多为历史上著名的赞普、王妃和大臣,并有著名的佛学家、译师和学者,以及佛陀、菩萨、金刚、罗汉等神佛。有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形式。
铜雕 西藏最多的铜雕是佛像。铜佛像雕塑工艺有铸造与打制两种,但大部分是金属浇铸的圆雕佛像,使用材料多为各种铜合金,一般分为红铜、黄铜、青铜。铜雕,藏语称“利玛”,意为“各类响铜制品”。西藏众多寺院都有利玛拉康,收藏寺内的贵重铜佛像。布达拉宫响铜佛殿中有合金铜铸释迦牟尼像1尊,东印度响铜铸释迦牟尼像1尊,松赞干布时代铜铸无量光佛1尊,另外还有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响铜铸和合金铜铸佛像约800尊。传世的藏传铜像数量极大,不仅在西藏,内地有大量收藏,在国外也有收藏。此外,铜雕也用于俗家生活的茶壶雕刻和各种装饰品等,使用黄铜、青铜、紫铜等金属,有浅雕或浅镂、浮雕或阳纹錾花、镂空雕刻三种雕刻类型。西藏最早的金属塑像由吐蕃时期的法王出资雕铸,又称法王佛像,分为上、中、下法王佛像三种。①上法王佛像。系7世纪松赞干布出资雕铸,多用红铜,常镀以黄金。造型特点为脚踏单、双排莲瓣,面相饱满,眼睛细长,鼻梁坚挺,嘴部棱角分明,下颌丰厚,一般身着半月形披风,足登藏靴,呈西藏俗人形象,服饰上雕饰衣褶较少,手部线条流畅柔和。②中法王佛像。系8世纪后半叶赤松德赞时期制作,主要使用紫铜等材料,颜色略深。造型特点为面相较圆,工艺水准不如上法王佛像。③下法王佛像。系9世纪赤德祖赞执政时期制作,主要使用白铜合金,也使用红铜、紫铜与白铜的合金以加深造像的颜色,少有镀金。造型丰满,体态自然,细部用银或紫铜镶嵌。法王铜像多由印度工艺师制作,风格较接近印度9世纪佛像样式。
石雕 西藏石雕具有独特的风格,分布极为广泛,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玛尼石刻、石碑、石像等。石雕艺术从远古巨石崇拜的遗存,到散佚于山野之间的玛尼石,既有比较拘谨的宫廷雕刻,也有自由豪放、单纯粗犷的民间雕刻。玛尼石刻是广泛流行于藏区民间的一种石刻艺术。石像有松赞干布墓上方的松赞干布石雕像,昌珠寺的三怙主像以及五如来像等。
木雕 西藏民间木雕艺术表现手法简练,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藏族的建筑,特别是门窗、梁柱上往往进行雕饰,这种雕饰有严格的规矩。寺院和宫殿门楣上往往雕刻狮子和鲲鹰,用龙和老虎图案雕饰其他部位。吐蕃时期木雕主要镌刻在柱楣、门楣上,数量不多,但非常精美。大昭寺佛殿建筑的门框、梁柱等均用木雕加以装饰,佛堂的门楣上有以佛传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木雕。除了藏式建筑有大量木雕外,木雕家具也是藏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藏式家具木雕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图案、花纹等等,其中“红莲怒放”、“龙凤呈祥”、“白鹤寒松”、“菩提翠叶”、“莲台金座”、“舒云卷彩”、“吉祥图案”等则是西藏民间木雕艺人表现的传统主题。西藏民间木雕家具及门窗雕花多用对比色和原色来渲染。
油塑 又称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为材料而制作的特殊雕塑作品,是藏族传统工艺艺术。油雕最初作为神佛前的供品,后发展为各类题材的艺术品。每年冬天,艺人们将酥油切成薄片,加冷水,再加入各种矿物颜料后雕塑而成,具有色彩鲜艳、不褪色等特点。藏历元月十五日在拉萨都要举行盛大的酥油花作品展览活动。展示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佛教传说故事、历史传说、戏剧故事等主题。造型繁多,有日月星辰、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和各种人物。形态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