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雕塑技法 翻制工艺
泥雕完后,还须翻制成其它材料以便于保存,主要使用的材料有石膏和玻璃钠(包括聚脂树脂和还氧树脂等)。这里主要讲石膏材料的翻制。
翻模分为两种:一种是“废模”,也叫一次性模,指只能用一次的模具;一种是“活模”,也叫块模,它可用很多次,但模块较多,工艺难度大。
下面介绍一次性模的翻制。
1、 工具和材料
(1)、盆子若干,瓷碗、扁平口铲刀、电工刀、油漆刷若干,喷水壶各一个。
(2)、石膏粉(不能受潮,凝固时间较快,凝固时应有发热现象)。
(3)、棕丝、木条、肥皂水、胶片漆、蜡。
(4)、薄金属片(也可用塑料片)。
2、分模
分模的宗旨:一是要“少”而“方便”,这样减小了错位的可能,如太少则挖泥和灌浆不太方便,所以既要做到操作灵活多便,又要做到合缝完好;二是要“避阴就阳”,多在阳面开模而不要在阴面开模,以防卡“住”;三是“避重就轻”,即避开主要的面,在不太重要的且单纯的面上开模,这样,即使有错位的形象,也容易修复。
3、初学者可先在像上画好开模线(如图4—45),反复分析,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后再插片。 插片(如图 4—46)插片的目的是为了隔断石膏,以便开模。插片是由金属片或胶片剪成,大小可根据开模厚度来决定。
可以根据画好的线插入,插片形成的夹口应成“八”字形,这样开启才容易,不易被卡住。
4.喷模剂(如图4—47)
喷模剂是由肥皂水制成,洗衣粉水也可以。目的是分隔石膏和泥土,把肥皂水装入喷水壶,在雕塑表面均匀地喷洒一至两次待干后即可。
5.浇石膏(如图 4—48)
石膏浆由水和熟石膏粉调制而成。
因石膏强度要求较高,所以应先检查石膏是否受潮,如果受潮了,石膏粉内会有许多硬块。如果没受潮又有发热现象,再检查凝固时间,以便使用时掌握速度,如果时间太快,就不宜调得过多,且调的动作要快,如果时间慢,可加上“水解血”或盐,提高速度,再检查。
石膏粉与水的比例无精确标准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配制,一般水多石膏硬度差,而且凝固慢,反之水少石膏硬度好,凝固快。
具体配制如下,先用盆子盛大半盆水,然后取出石膏粉,均匀地放入水中,加至与水面持平或略多。搅水或用手伸入盆底慢慢搅动,使石膏粉与水均匀调和即可使用。
为了区分内外模,可在外模石膏调制时加入颜色,一般多用粉质颜料。把调制好的石膏浆从上至下慢慢浇在雕像上,注意阴面和阳面一定要浇到(特别是底面),否则会出现气泡。
注意掌握石膏的厚度,特别是石膏的高点和低点的厚度应该相差不多,一般厚度为一公分半左右,然后再用棕丝浸上石膏浆,加固在模口或一些薄的地方。
6.开模(如图4—49)
待石膏浆凝固以后,便可用扁平铲刀沿分模线铲开,找到插片,然后用钳子取出插片,取时可左右摇动,使模块松动,再用刀插入缝口,慢慢撬开模块。待全部模块取下后,再把泥挖出,注意挖泥时不要伤到模子内表面或被内骨架卡住。
7.清模(如图 4—50)
把模具平放,仔细地清理模具内部,特别是细节部分,一定要把泥取干净。可用自来水冲洗,用刷子刷干净。
8.脱模剂
脱模剂同样是肥皂水或洗衣粉水,但要反复多喷洒两三次。也可用地板胶或汽车腊作脱模剂,效果更好,但成本略高。
9.浇内模(如图4—51)
浇内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外模全部合好后灌入石膏浆,然后左右摇动使石膏凝固于外模壁上,直至一定厚度再打去外模,得到石膏内模。这种方法简便,但浪费石膏且不易控制内模厚度,厚薄不均,操作笨重。另一方法是先不合模,先在每块外模上浇一定厚度的石膏,模口外部可稍薄,由于不合模,所以操作方便且便于控制厚薄,待凝固后,用刀修出模口以便合模,合模时一定要对准外模的记号。先合一块模,合模时,对准记号后,用棕丝浸入准备好的石膏浆中,从内粘在模口处,并沿内模口粘一圈,待干后模口已被粘牢,再依次一块一块地合模,注意每合一块模时应调一些石膏浆,倒在模口缝隙处,以便渗入合好缝口。如果担心强度不够,可多粘些棕丝或木棒粘接在内部以加强强度。
10.打去外模(如图4—52)
等石膏内模干后(约20分钟以后)即可用平口铲刀打去外模,打模时要求从上至下,从后向前,从模口向内,从模口向两边,从高点到低点。注意外模与内模的颜色区分,有颜色的是外模,白色的是内模。千万不要伤到内模,特别是在耳朵和鼻子等五官细节时一定要小心仔细,这样仔细地、慢慢地将外模打掉后得到的内模即石膏像。
11.修理内模(图 4—53)
在合模过程中可能会有错位或缝隙,在浇注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气泡,在打掉外模的同时也可能会有刀的划痕或残缺,这就要求进行修补工作。
首先是补缝、补气泡和残缺部位。调治好石膏浆,用小刀挑上石膏浆修补完整,再用刀削掉和打掉由于错位或合缝等引起的高低不平的地方,以及补缝中粘在像上的石膏浆。通常这两种方法相互交替,修补几次直到与石膏像表面肌理相吻合即可,这样翻制工作就全部完成(如图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