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泥塑肖像的创作方法及塑造技法研究

  一:超大泥塑肖像创作概述

  超大泥塑肖像的创作常常在本科四年级的时候,作为独立的一门必修课程。因为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前面通过了石膏头像临摹,等大真人头像写生,胸像临摹和写生,二分之一人体临摹和写生,直到等大人体泥塑写生及等大人物着衣泥塑写生等一系列课程训练以后,超大肖像创作课程则显得尤为重要。超大肖像创作对于特定人物的表现力很强,加强超大肖像创作的创作练习是颇为重要的。

  二:泥塑肖像创作要求

  超大泥塑肖像的创作通常是要求在一定课时之内,用泥塑来对某一特定人物的肖像进行再创作,尺度通常约在一米高以上,根据不同人物和构图需要,可以连带部分肩和胸。

  三:超大肖像创作技法分类

  1:重写实

  泥塑是加法塑造,泥巴的可塑性极强,写实手法是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塑造技法。

  西方有着良好的写实传统,当时石材和金属是主要材料,泥塑只是作为制作雕像的模具,所以流传下来可见的泥塑不多见。意大利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泥塑堪称写实的典范,其泥塑手法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塑痕自然流畅。

  写实手法要求塑造过程相对比较严格,首先要有成熟的构思,适合大小的比例小稿,还要有塑造对象足够多的多角度图片资料。小稿主要体现出人物的头颈肩胸关系,五官不需细作。然后依据小稿进行放大制作,骨架的要求要简练实用,具备足够的牢固性。在塑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检查小稿所体现出的大关系,加泥上形要有步骤,理性与感性并重。大形出来后,入细刻画就得更加理性。在深入刻画的过程中时时注意检查大关系,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在表面处理手法中,遵循整体蕴涵细节,宁方勿圆,方中带圆,力求获得"麻袋包土豆"的体量感。使用的工具金属刀等工具占主导,因为硬质带有一定重量的工具在塑造超大肖像人物泥塑时,更容易整体概括。在使用工具时要"宁用大刀塑小形勿用小刀塑大形",同样是从整体出发。

  前苏联的肖像雕塑大多体量较大,塑造手法严谨大气,大尺寸的肖像更加注重对形体的概括和提炼,在很多表现领袖人物肖像大多采用写实的手法。

  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的佛教雕塑,很多是泥塑,古代艺人在泥塑塑造技法上的造诣是后人无法逾越的,比如唐代雕塑家杨惠之在肖像雕塑上取得的极高成就令后人叹为观止。相传他曾为长安名艺人留杯亭塑像,人们从像的后面就能认出是留杯亭。杨氏还总结多年雕塑经验,写成《像诀》一书,可惜现已不传。其塑造的流程和技法至今在民间流传,我们从现存的泥塑作品可窥一斑,古代巨匠的泥塑技法和西方雕塑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重表现

  泥塑是加法塑造,泥巴的可塑性极强,对泥巴特性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塑造手法的熟练程度。表现一些比如诗人.学者.文艺家等特定人物时,注重表现人物精神层面,往往不拘泥于简单形似了。或注重泥味,或注重刀味,或注重手塑的痕迹,或者一些简单的工具,比如,粗糙的木棒,斧头,皆可以用做塑造的工具。创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不必依赖精美的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泥塑创作中应做到"必先弱其器",往往许多不起眼的工具塑造出来的感觉可能会有与众不同。

  意大利雕塑家玛利诺.马里尼的很多肖像作品别具一格,人物塑造的简练传神,可以想象马里尼对工具的选择是随性的。罗丹的作品是"流淌的音乐",他注重手塑的痕迹,手是最直接能表达塑者内心感情的,手指的捏按,手掌的拍打,抑扬顿挫的表达出了塑者对人物的认知。贾克梅第是画家也是雕塑家。他的人物肖像更加注重"笔触感",采用堆砌,垒塑的手法,形式感别具一格。

  中国当代很多雕塑家对肖像泥塑技法的研究也颇有成效,比如李向群的刀味,瞿广慈的手味,吕品昌的陶味等等。

  3:其他技法形式

  在超大泥塑肖像的创作中还有的更注重形象的变形,或者由于题材的需要等等,在塑造技法上也是灵活多变的。或拙,或腻,或光,或糙,或点,或面。在追求作品效果时是塑造技法需要"不择手段"的。

  四:结语

  对肖像泥塑技法的研习对后续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先有形后无形是普遍的艺术规律。

  超大泥塑肖像的创作技法和方法还有很多方式,泥塑的塑造手法因受材料的限制比较局限。但是在实践中还可以继续摸索和创新。在当下环境中,随着创作材料的丰富,观念的转变,创作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而泥塑这种材料和手法不但是基础训练的好方式,也是当下创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常见形式。